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9|回复: 3

[转帖] 毛尖:全年全世界的影视都过来!让我捏一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罗皓菱)
        国产电视剧比国产电影强多了
        电视剧里还能看到点中国人的生活或历史,电影基本假大空
        北青艺评:您曾经说,现在的电视剧比电影好,过去这一年据您的观察也是这样吗?
        毛尖:这是让我自己打自己耳光吗?最近两年的电视剧的确跟电影一样不提神。不过我说电视剧比电影好,主要是觉得电视剧里还能看到点中国人的生活或历史,电影基本假大空了。2014年的电影感觉比前年好,比如《白日焰火》《推拿》的表现都不错,另外《黄金时代》《一步之遥》也都引发很多良性争议。电视剧方面,值得一提的就是《北平无战事》,另外就是《红色》以及年初的《战长沙》,观众评价还不错,这几部都是四十年代题材剧。
       
        《白日焰火》剧照
        北青艺评:您怎么评价今年国产剧的总体表现?很多人认为除了一部《北平无战事》,别的就不值一提了。
        毛尖:可以这么说,今年国产剧中,只有《北平无战事》让人有兴趣一路追踪,尤其此剧起点非常高,从题材到剧本构架到历史眼光,都很有突破性,肯定会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但总体而言,今年电视剧没有创新,让观众大呼过瘾的《红色》,我觉得也有智力神剧之嫌,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对《神探夏洛克》的模仿痕迹也很重。但我这么说,并不否认《红色》比《红高粱》《武媚娘传奇》这样乱编乱造的电视剧好很多很多,其他像《神雕侠侣》《宫锁连城》这类没有节操的电视剧更是没法拿来跟《红色》《战长沙》等相比。中国电视剧当下的议题不是有钱没钱,《万万没想到》第一季,跟普通电视剧相比几乎是零成本,但是吸引了八亿的网民,第二季有钱了制作也精良了,但感觉还没第一季好看。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北青艺评:看您的剧评,不管是口碑最好的《北平》,还是收视率最好的《红高粱》都不太满意。近两年有值得一看的国产剧吗?
        毛尖:《红高粱》不能和《北平》相提并论。对《北平》的不满意是总体肯定上的不满,而电视剧《红高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
        《北平无战事》我要多说几句。它大手笔展开的格局令人振奋,演员张口闭口的各款旧社会机构,也让观众觉得此剧有历史硬通货。可惜的是,文艺腔和偶像派最终刮花了它。我也不晓得怎么解释这种成功和失败的奇妙结合,可能是定位问题吧。《北平无战事》越往后看,越觉得“成为高端”变成剧组的巨大压力,不断向天空张开双臂,飞久了,故事也不要了,笔一歪,简直快要跌进小资的黑洞。不过,在负能量的偶像派衬托下,崔中石、谢培东、王蒲忱、孙秘书这些角色熠熠生辉,连暗场人物“建丰同志”都成了网络热词。
        关于值得一看的国产剧,我个人的口味,还是比较倾向谍战片和革命战争片,除了刚刚提到过的《红色》、《战长沙》远的来讲,《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都很不错。
        在电视剧的评价问题上,观众意见好像比较容易统一,跟电影不一样,《一步之遥》评价多分裂啊,这大概跟美学标准有关。电视剧最重要的基础不是观念,而是故事,是细节和生活肌理。这方面,群众的眼睛雪亮。
        北青艺评:总体感觉这两年国产剧比较沉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毛尖:沉寂倒也不至于,主要是没前些年的亮点那么多。国产剧的类型比较有限,但每一种都投注了很大的资源让它发育,有时候,可能有点营养过剩。拿谍战类型打比方,2005年开始的《暗算》系列应该算是类型化的先行者,从此以后,荧屏上谍影重重。十年过去了,谍战好像还是我们主要的电视食品。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观众的胃口已经喂大了,眼光肯定会更挑剔,更容易看出问题。
        我觉得是时候尝试一些新的类型,比如说行业剧。但并不是说电视剧里的人物有工作就叫行业剧了,角色的职业必须对叙事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生产出新的抒情模式,这样才够得上行业剧的标准。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类行业剧,但行业本身并没有真正发挥影响,比如前阵子播的《青年医生》,结果就是大家穿着白大褂谈恋爱,一个比一个不务正业。或者像是把办公室戏剧拍成清宫斗,这种东西,观众看了不吐槽才怪。
        北青艺评:近年来,一些乡村题材的电视剧也很受欢迎,比如《乡村爱情故事》,近期的《马向阳下乡记》,虽然文艺青年都对这样的嗜好显得遮遮掩掩,但很多人看。
        毛尖:《马向阳下乡记》找了吴秀波当男主角,策略上很成功。我们看惯了吴秀波扮型男暖男办公室达人,让他演村官,有反差,有吸引力。文艺青年爱看乡村剧,就应该勇敢承认,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自己也是《乡村爱情》的忠实观众。岔开去说几句,当代中国荧屏上演技最好、一出场最让人放心的,有两类角色:一类是结巴,一类就是农村人物。讲到后一种,赵本山功不可没,早在《乡村爱情故事》之前,《刘老根》里就出现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男女老少。他们的表演有戏曲的韵味,有小品的轻快,人物形象上又并不太脸谱化,很生活。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太熟悉城市生活了,城市主题的电视剧,但凡有点刻意有点做作,太容易被识破了。城市故事不好拍,乡村题材受欢迎,除了表演和故事性上的优点之外,多少有点距离产生美的意思。在这个背景里,《马向阳下乡记》又别有创新,因为此前的很多农村题材剧,带有散文格调,常走轻喜剧路线,在触及真正的乡村问题时,经常喜剧性地滑过去,但《马向阳》比较切实地处理了很多农村议题,包括土地流转这样的大问题,所以,说到接地气,此剧可以说比较扎实。
        韩剧:文艺登月者野心勃勃
        北青艺评:回顾2014年的电视剧不得不提《来自星星的你》,回头来看,这波韩流与之前《大长今》之类的有本质的区别吗?对我们国产剧有哪些新的启示?
       
        《来自星星的你》赤裸裸地告白了韩剧的新野心:进军外太空!
        毛尖:《大长今》的抱负是让韩国文化走出去,《来自星星的你》则是把这个抱负又提高了两个层次,他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让我们跟着走。《来自星星的你》赤裸裸地告白了韩剧的新野心:进军外太空!啧啧啧,在浩瀚的宇宙里,有很多星星,星星里住着飘渺的好男人,这些好男人都像韩国人,有一颗韩国心,说韩语,喜欢韩国姑娘,遇到宇宙潮汐变幻,他们来到地球,几百年来,他们不会有一点差错地来到首尔……韩国人有没有登过太空我们不知道,但外太空一定漂浮着很多韩剧明星。我们不能小看这些文艺登月者,他们真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对于国产剧,我觉得韩剧的最重要启示就是:不管是表现古代人还是太空人,韩剧的“韩国性”不变,古代人也好,太空人也好,都是泡菜文化爱好者。而我们很多国产剧,都只用西餐北海道来抒情。
        美剧:塑造人类的始祖男
        北青艺评:您一直都很喜欢美剧,对《24小时》评价很高,觉得它承担了好莱坞庸俗的价值观无法承担的丰富性,从《24小时》到《纸牌屋》《国土安全》《权力的游戏》《暴君》,这呈现出一种什么脉络?
        毛尖:脉络我讲不出来,这几部剧,也有差别,并不完全在一个脉络里。但你说的这几部都有让人感受到美剧厉害的地方,也就是说,他们敢把主人公盘剥到一无所有,然后在这个“一无所有”里去表现主人公的“绝对困境”和“绝对爆破力”。
        比如《24小时》,第一季拿走杰克鲍尔的妻子,第二季拿走他报仇的机会,第三季拿走他女儿的爱,第四季拿走他的救命恩人,第五季拿走他三年时光,第六季拿走他爹,第七季拿走他战友,第八季拿走他女友,反正,一个男人一生可以被拿走的,杰克鲍尔在八季八天里全部被拿光;类似的,《国土安全》也是,一季季拿光男主布罗迪所有的身外之物和身外之情;《纸牌屋》和《暴君》也是,都是把男主送入峰巅又降入谷底,美剧特别有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能力。在男人变得越来越花哨的时代,美剧塑造的这些主人公就像人类的始祖男一样,既有古典莎剧的魅力,又映射了当代绝境,很有表现力。当然,我这讲的都是好的一面,美剧有它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自己的语境里来讨论无论是日剧韩剧还是美剧,当然主要还是讲可借鉴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美剧《24小时》剧照
        英剧:帝国的余晖特别动人
        北青艺评:英剧一直被剧迷视为所谓“鄙视链”顶端,我平时不怎么看英剧,就知道个《唐顿庄园》,有什么值得推荐好看的英剧吗?
        毛尖:《唐顿庄园》被美国染指后,“不列颠”的味道损失很多,不过此剧依然很好看,帝国余辉有其特别动人地方。我今年看过的英剧,《重任在肩》是比较有印象的,因为各种转折,一直高潮。英剧确是紧凑的范例,那么多起承转合事情事故,要是咱们编剧整,六集稀释到六十集肯定没问题。
        日剧:人家的“小时代”比我们玩得好太多了
        北青艺评:日剧似乎也没太大响动,有人觉得日剧似乎已经全面沦陷了,您觉得呢?
        毛尖:我怎么感觉今年日剧还挺火的?那个《昼颜》不是很风靡吗?“主妇出轨”从题材变成了社会现象,至少东南亚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另外,像《信长协奏曲》虽然也是穿越剧,比我们那些狗血的“宫”字头穿越剧真是不知好了多少。反正,日剧虽然在亚洲的地位不保,但日剧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人家玩“小时代”也是玩的自己风土人情里的日常生活,不像我们二十岁年轻人都在整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排场。
        电影:以下犯上的“贱”比“腐”有前途
        放下文艺片架子的文艺片导演大有希望
        北青艺评:您这两年影评写得少了,像《黄金时代》《蓝色骨头》《推拿》我就发现您没发表评论。现在方便说说吗?
        毛尖:《黄金时代》在各种对谈里说了多次,就没再专门写。作为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我对这部萧红传记有不满足,萧红的文学才能表现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萧红所置身的那个大环境,左联朋友圈,整体缺乏“积极的历史感”。影片以萧红的感情生活为线索,可惜的是,风云激荡的革命气候和激情地理展示不深,萧红的个人选择就容易混同张爱玲的“临水照花人”姿势。但是,这部严肃的电影再次示范了编导的工作可以有多么大的可能性,示范了电影的潜能可以多么深广,甚至让我们重温了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抱负:重新介入历史,让发声过的人事重新发声以影响当代。在这个意义上,《黄金时代》把一个有多重可能性的三十年代重新放入当代视域中,电影也由此迫使观众自己去直面更有历史感的青春议题,迫使观众更真实地去思考青春的革命性,爱情的革命性以及反革命性。
        《蓝色骨头》排片太少,我因为出差在外,没赶上看。
       
        《推拿》剧照
        《推拿》我也觉得很不错,甚至,我把《推拿》看成是娄烨的一次小转变,因为他居然给了他的主人公一点切实的地面的希望!这太难得了,对于想起娄烨就想起摇晃的蓝黑色的观众,这是导演的一次降落。放下文艺片架子的文艺片导演,真是有希望。
        北青艺评:您觉得这些文艺电影票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文艺电影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路径突围?
        毛尖:有些人把文艺片和商业片对举,有些把文艺片和大众电影排比,有些直接把票房文艺的电影指认为文艺片。《蓝色骨头》是文艺片,《推拿》和《白日焰火》是吗?各有各说法,所以反过来说“突围”,可能还容易些,《推拿》和《白日焰火》也都可以说是一次突围。
        《白日焰火》是一次类型间的平衡实践,既文艺也商业,既黑色又小清新,既侦探又反侦探。而影片的问题,或者说文艺片的问题,就像电影所呈现的哈尔滨,既是一个衰败状态的现实主义工业城市,又是一个现代主义美学展开的最好场所,如何既表现真实的底层,又不在美学上把这个底层抽象化。《白日焰火》代表了文艺片的常见问题,所以,我特别欣赏影片中的小笼包,廖凡和桂纶镁好了后,两人一早在小吃店早餐,他们要了两小笼,导演给了小笼很长的镜头,雪白的冒着热气的包子,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吃的早餐,这个小笼包向阴冷的哈尔滨城馈赠了人间气息,要说突围,小笼包就是一次突围。
        现在的粉丝电影完全是广告语法
        北青艺评:回头看这一年的中国电影,或者说近两年的电影都不得不谈到粉丝电影。您在采访中也谈到过对郭敬明和韩寒电影的看法。您曾经说还对粉丝电影抱有希望,后来才发现哈利波特的粉丝是不会往上去看狄更斯的,他们只会寻找哈利波特。这么说来,粉丝电影完全是一种负能量?
        毛尖:的确我对粉丝电影曾经抱有一些幻想,包括之前邀请众多明星加盟的《建党大业》、《建国大业》等影片,以为可以看到明星效应带给主流叙事一些新的可能性,但现在看来粉丝电影没有这种前途能量。现在的粉丝电影完全就是广告语法,结局也是被明星等级所规定,主人公只要是杨幂,那完全不用担心她会在影片中早早被干掉。不过,要说粉丝电影完全是一种负能量,似乎又言之过早。这就像说广告,只是负能量,好像也不至于,但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广告,我们会更幸福一点,大概是事实。
        宁浩缺乏向真实世界的回流能力
        北青艺评:对类似宁浩《心花路放》和陈可辛的《亲爱的》这样的电影,在你看来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是不是说他们才是这个商业时代类型片探索的主流,相比于粉丝电影,还是具有积极能量的?
        毛尖:无论是把《心花放》还是《亲爱的》拿出来跟粉丝电影相比,宁浩和陈可辛都不会高兴,因为我们不会在电影的范畴中去讨论粉丝电影,谁会对《小时代》作镜头分析呢?
       
        《心花路放》剧照
        《心花放》虽然很多人表示失望,但我蛮喜欢。因为宁浩驰骋电影世界,一向靠男人戏,就像《无人区》所展示的硬风景,宁浩代表一种硬度。但与此同时,《黄金大劫案》也让我们看到了宁浩的限度:一味地疯狂,会多么空洞。换句话说,宁浩的电影结构中,缺乏向真实世界的回流能力,这让他所有的电影,都显得非常干燥。但《心花路放》不那么干燥了。电影用世相托起了软弱的黄渤,使得这个文艺男进入了社会结构,不像《后会无期》中的文艺青年,只存活于《读者文摘》中,所以我也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宁浩的一次新实践。
        《亲爱的》,反过来说,虽然展示了多层面社会生活,但陈可辛似乎有意用电影手段去激化一种不平等。比如,在电影中,失子家庭好像都是中产阶级,人贩子家庭却有很多辛酸往事,如此,在一个家庭叙事中,电影直接批评了中国政治,而这种批评,显然有其不合理。
        “贱”的潜力比“腐”大
        北青艺评:今年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相对于电视剧中“腐”文化的流行,电影则似乎充斥着“贱文化”,一“腐”一“贱”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态?
        毛尖:贱腐结合的情况很多见,比如近期上映的打“贱”牌的《心花路放》里,黄渤被大理酒吧里的人追打出来,头破血流,徐铮带了条小狗去救他,抱着他往小巷子里拖,坐在路边的大妈也不理他们。这个时候黄渤向徐铮表白,说爱他,徐铮以为兄弟快死了,悲从中来,撅好嘴准备接黄渤的嘴唇,没想到黄渤手机掏出来,给徐铮拍了一张。这个小段落里就可以看到当下很流行的“腐”、“贱”两种机制,前者是作为支柱性的“正”情感发生的,后者用来制造意外、反高潮、调戏价值。黄渤徐铮的哥们情谊几乎成为电影唯一能引起感动的点,而在这个场景中,“腐”充当了它的转喻。
        这两年,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腐”,也往往被当作转喻在用,尤其是革命剧谍战剧,好像“同志”这个称谓必须加入当代意义,才能真正获得合法性。欧美剧集近几年也腐,但就革命谍战题材一类来讲,中国特色非常明确。“腐”现象反映出,某些情感主题以前是没问题的,现在出现了迟疑,导致创作者行动拘谨,不敢作直接肯定,必须借助“软性”植入,把它蜜糖化。“腐”很讨喜,它看起来很活泼,很开明,其实骨子里特别保守。用新锐电影批评人罗萌的话说:“贱”是从无厘头、屌丝文化等当中逐渐扩散出来的一个全民性的文化趣味,它常常是从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出发,调侃和叛变固有的概念和秩序。理想状态里,“贱”是一种“以下攻上”的文化姿态,相对于“腐”,它在生产性上还是要强一些。不过既然人人都能分一杯羹,就说明它完全也可以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正面佯攻。但总的来讲,我认为,“贱”的潜力比“腐”大。
        北青艺评:戴锦华教授在接受北青艺评采访时,谈到了她对中国电影文化全面沦陷的担忧。最近她又在《全球化下的中国电影文化自觉》演讲中谈到本土电影面临文化价值的迷失。她认为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没有文化的意味,只是“资本”的影子,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毛尖:我特别同意戴老师的一句话:“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是中国花钱买来的。”中国观众看了高兴,多多捧场,等于买了两遍。好莱坞以前是贬低中国,现在时不时要给你抹点蜜糖,好像风向变了,其实不过是出于不同的需求而已。我不是说中国观众都不要去看好莱坞电影了,只不过,幕前的幌子,加上幕后的代价,应该被我们意识到。对着你笑的,不见得就是你的亲人,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不能多情。戴老师说的“文化价值的迷失”,归根结底,是一个标准确立的问题。如果中国导演的最大追求是得奥斯卡奖,那么我要说,迷失是必然的。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立场、特质,还是得向内寻求,倚赖洋枪洋炮洋腔洋调,或者搞成自我东方化的历史空壳子,铁定都要砸。这些年,中国的大师们做得太不够。
        北青艺评:推荐一部今年您觉得2014年最好看和最失望的电视剧和电影吧。
        毛尖:推荐两部美国的吧,这一季的《国土安全》强势回归,第六集以后很好看。电影推荐《消失的爱人》,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好看;国产的,《北平无战事》和《白日焰火》吧,比较有看头。最失望的电视剧是《红高粱》,电影是《太平轮》。
                   

发表于 2015-1-6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尖是谁。。。
发表于 2015-1-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没看过
发表于 2015-1-7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花路放就是性喜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5-1-23 10:36 , Processed in 0.0251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