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00|回复: 1

[ZH] “chua”的一下,翻出这么多教育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傅洛拉】
        中国教科书受到质疑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几天走入公众视野的不是什么编造的外国故事,而是一个正宗的汉语拼音“chua”。个别家长在视频平台上说,“chua”根本没有对应的汉字,属于误人子弟。
        有了视频平台的加成,传播效果更为惊人,连教材总主编温儒敏都不得不迅速发博文回应。
        正巧我家小孩也学到这里,一开始我也不知道“chua”对应什么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每天辅导孩子的母亲,感觉这个“chua”字背后,还有不少事情可以说道说道。
       
        教材的用法“千变万化”
        温儒敏总主编在回应文章里,第一条就指出:“这两课是学音节,会拼就行,不必一一对应字词。学生此时认字还少,也不能要求一一对应。”
        话是不错,但在实践中,各地的学校肯定千差万别。比如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就不仅仅是针对拼音,还要求家长在课本的空白处,为拼音填上相应的词语,让孩子们阅读。每个拼音要对应3个,当然个别罕见的、只能对应一两个字的拼音除外,只需一个词语就行了。
        说句题外话,前两天教师让家长批作业的话题刷屏了,像这种直接给家长的“作业”,恐怕也有不少人会抱怨。但这事明显对自己小孩有好处,家长是否去做,花多少力气去做,就看对小孩的期望值有多少了。
        温儒敏总主编在回应文章的第四条里则认为:“教材的音节教学采用的是‘穷尽式’,拼出的读音比较全,也比较多,修订时可以考虑精简一些,更适合学生学习。”
        然而,我倒不太同意精简的倾向。小孩学习能力有限,单课生字不应该太多。可拼音这种东西,和单纯认字不一样。只要真正掌握了拼音的读音和规则,就是一通百通,不管给他多少种组合,都能读出来。
        所以,与其精简,不如将一些“冷僻”的拼音拎出来,放到拼音学习的末尾,作为一种测试。
        我甚至用真的不存在的拼音考过小孩,让他试读,比如gia、cie,当然,最后还是会揭晓答案,告诉他这样的拼音不存在。但在过程中,确实能够检验他的掌握程度。
        这种方法是否值得推荐,还是要请专职的语文老师来鉴定。但chua这样确实存在的拼音,总可以用在测试上,而不必被精简掉吧。现在往往一遇到质疑就提“精简”,不应该有这种惯性,否则教科书就要越来越薄了。
        有人管没人管,教育还真不一样
        很多网友已经指出,无论是网上还是字典里,查到“chua”字一点都不难。还有人感谢这本教材引出的争议,让自己知道了生活中用的“chua”音,原来写作“欻”。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许多一年级学生很可能既不会查字典,也不会拼音输入法,学好拼音也许能拼出读音,但要知道对应的汉字,就只能依靠大人的帮助。留守儿童会怎样?父母即使在身边,如果不负责任,又会怎样?
        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越来越专,培养搜索、查问的习惯非常重要。如果家长连查字典都不会,倒只会在网上咋咋呼呼,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吗?
        我倒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不是不懂上网查,或翻字典,而是借质疑故意炒作自己,或许指望孩子能跟着自己,学会怎么当网红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以我孩子的学校为例,要求组3个词,家长是否都认真完成了?在完成的人中,用一个字组3个词,还是用同一个读音的3个字分别组词?是尽量用孩子已经认识的字组词,还是用一些他还不会的字组词,增加对生字的接触?
        在点点滴滴中,不同家庭的差距也会拉开。现在关心教育的网民,往往热衷于讨论公立、民办带来的教育分化。然而,即使没有市场化教育服务,完全围绕家庭和学校,分化也不容忽视。
        组词其实可以由学校统一发放补充材料来解决,但总有些任务是注定会拉开差距的,从做小报到PPT演讲莫不如是。
        这还没有算上知识阶层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分化。而对于非知识阶层的有钱人来说,补习班再多,学生可以支配的总时间毕竟有限,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作用也不是市场化教育服务可以完全替代的。
        我无意消解关于公立、民办、补习班等等的讨论,而是希望人们不要只盯着财富的分化,以及财富带来的教育分化,结果忽略知识的家庭传承本身就可能存在的分化。这种分化也许总体上比财富分化更容易延续?财富带来的教育分化,其实也是将财富优势部分转化为知识优势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应当思考如何在义务教育中缓解这一问题。比如强化学生的互动,加强对家长的辅导——当然,这可能又会引来部分家长更多的抱怨。
        教材的权威还是应当维护
        温儒敏总主编在最后一点里说:“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以批评指正。但最好不要炒作,甚至进行无端的人身攻击。”
        我对此也有些不同看法,教材当然“大家都可以批评指正”,但怎么指正,绝对不是“不炒作”“不人身攻击”这么简单。
        过去对教材的质疑,往往发表在相关的教育期刊、教育报上。需要修正的地方,业内人士可以知晓。这样的弊端是,如果教材编写者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意见,也不会受到什么压力。
        现在则走到了反面,压力是有了,但声势过于浩大,对于教育未必是好事情。
        有的人也许会说,道理越辩越明,真的假不了,对的错不了,争论一番更有好处。原则上讲,讨论一番确实往往能增进人们对教材相关问题的理解,但现实操作中却未必。
        首先,看辟谣的一般没有看造谣的多,看质疑的一般没有看解释的多,结果就是令部分人误以为教材总是出问题。
        其次,现在很多家长会在小孩面前吐槽学校、吐槽教师,如果把教材也吐槽来吐槽去,可能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
        我也和孩子简单提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但对于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而言,还是应该先对书本、特别是教科书有一定的信赖才行。
        质疑教材的舆论需要多大多猛,平衡点在哪里,也是过去很少有人探讨的问题,但在网络时代,这个新题目也许得尽快找到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虎纹猫家园

GMT+8, 2024-11-23 16:03 , Processed in 0.0447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